首页
> 专题专栏 > 就业创业
创业需理性 不可想当然——位创业失败者的曲折经历和心路历程
发表时间:2015-05-03 17:50 来源:捷点科技(瓯海) 浏览人数: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永 日期:2015-04-28 

北漂岁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36岁的张迪不经意间在报纸头版的标题栏看到这样响亮的号召时,他对记者说,虽然内心还是有一点激动,会突然想起自己3年创业打拼的经历,但内心的微澜很快就如一泓湖水般平静下来。

  2008年, 张迪应聘到北京一家新闻单位。因为大学所学就是新闻专业,所以当时他唯一的目标就是通过试用期,能在北京找一家新闻单位留下来,压根也没想创业的事。

  实习结束后,张迪心如所愿,应聘到一家国字头杂志社当记者,但是没有编制。张迪说,编制不编制他不在乎,因为自己天性就不是那么喜欢安稳,只要能实现当记者不坐班、还能到处跑的梦想就行。

  在杂志社干了不到一年,张迪不羁的个性与这家文化事业单位的矛盾冲突,就以他和部门主任激烈争吵的形式表现出来。部门主任也是北方人,张迪说,虽然部门主任是一个一米八几的大男人,但心思缜密,非常讲求细节,属于完美主义类型的人。张迪经常会因为自己大大咧咧的性格而被抓住 “小辫子”,然后在同事面前被不留情面地批评。开始几次,张迪还能忍着,但到后来也憋不住了,冲突难以避免……

  从充满激情到负气离职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此时他经历了结婚和第一个孩子出生。身份的转变,让他多少有一份责任感。虽然妻子是大学老师,工作稳定,但男人养家的责任意识还是促使他做出了一个决定,继续留在北京,找一家薪水高的都市类媒体继续工作,为孩子挣奶粉钱。

  因为从小喜欢汽车, 而且驾驶技术不错,张迪很快就应聘到北京一家纯市场性质的汽车杂志社,而且在业界影响力不错。张迪说,在杂志社工作的那两年,是他感觉最难忘,同时也是最纠结的两年。难忘的是他两年间一直过着一个月飞八九个城市、住豪华五星级酒店、试驾奔驰、宝马等各种豪车的 “奢华”生活,纠结的是他的文字能力始终是个短板,每次试驾完在酒店熬夜写稿子都让他感到很痛苦。

  “最终辞职就是因为经常熬夜写稿,加上到处出差,生活不规律,出现了脱发,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把自己给吓坏了,以为得什么绝症了,还去医院查了查。医生说就是生活不规律、思想压力大导致的斑秃。”回忆当年的北漂生活,张迪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

  小试牛刀

  辞职之后,张迪离开了北京这座让他难忘而又失望的城市,回到了山东老家沿海的一座小城市。休整了一段时间,等到浓密的头发重新覆盖了整个脑袋,张迪觉得应该找点事情做了,于是他想到了创业。

  “像这种沿海小城市, 虽然经济还算发达, 但是你想着在这种小城市找一份不错的工作, 除了通过考试当老师或者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几乎没有别的机会。回到这样的小城市,你就得接受机会稀缺的现实。”

  正是因为接受了机会稀缺的现实,张迪选择了创业来给自己寻找机会。因为豪爽的性格,张迪在这座沿海小城有很多同学和朋友,这是一个不小的圈子。张迪算了算,前后加起来也有百八十个人,如果再加上他们的亲戚朋友,张迪认为这是一个不小的客户群。 因此, 他将创业项目锁定在婚庆服务上。上大学及工作后经常摆弄摄录器材,张迪当时认为,自己对摄影技术很在行。在和几个关系比较铁的哥们开了碰头会之后,张迪很快就凭着自己的大哥地位和好人缘拉来了3个合伙人。张迪拿出在北京工作期间积累的15万元,其他三个哥们每人拿出10万元。 在凑够了45万元之后, 选址、 装修、买器材、 印传单、 招人等筹备工作一气呵成。2012年年初, 张迪的传媒公司开业了。虽然打着广告传媒的名头,但公司的主营业务却是婚庆服务,兼营业务是给小企业拍宣传片挣点钱。

  “头3个月生意特别好, 因为开业前在朋友圈、同学圈宣传得比较到位,所以一个月接十几场婚礼,但收费也都是友情价,基本上也没赚什么钱,当时主要是想着先赚口碑、打市场。”张迪说。

  举步维艰

  虽然头几个月没赚到什么钱,但张迪却被这表面上的热闹蒙住了双眼,满以为后续生意会越来越好, 但是仅仅过了半年之后,门店生意就快速陷落到 “门可罗雀”的地步。

  “有时候两个星期接一场婚礼,连基本的水、电、房租费用都挣不回来,更别说给两个固定员工发工资了。经常是我在门店楼上上网打游戏,两个员工在楼下大厅拿着手机上网或QQ聊天打发时间,那段时间是真难熬……”

  张迪现在回过头来给记者分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因为自己当时提供的婚庆服务没有核心竞争力,还是当地小婚庆公司的那一套传统流程,而且在成本控制方面,他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也没能做到精打细算,往往是缺什么就买什么,没有考虑到性价比和成本核算。 三个铁哥们投入的那30万,人家也没好意思跟他提出财务监督,任由他花。于是,在短短的一年半左右,45万投资全部花光不说,张迪还用媳妇的身份证办了四五张信用卡, 透支了近10万块钱来堵婚庆店的各种支出。

  “那段时间, 我仿佛又回到了在北京当记者熬夜写稿的焦虑状态, 天天想着怎么找钱。 为了挣钱我还组织过户外登山活动, 每周六周日连续两天带队登山, 两天挣2000多元, 但每次回来都感觉累散架了。” 张迪说。

  为了挽回颓势,张迪又重新召集3个合伙人开会,商议继续追加投资的事,并且和几个好哥们一起商议怎么优化婚庆服务流程、控制支出、扩大广告宣传及拓展广告业务等一揽子方案。3个合伙人也被张迪说得有点心动,但是在追加投资的问题上,有两个合伙人选择了象征性地追投了两万元,一个合伙人追加了5万元。

  “其实我知道他们俩是不想继续投钱了,但碍于哥们面子,才追加投资。虽然他们都说做生意赔钱是常事,但我当时的感受也很复杂,感觉对不住他们。”

  重新获得投资的张迪,抽出了一个月的时间专门跑到北京学习婚庆主持,目的就是节省婚庆主持的费用。

  “办一场婚礼,1000块钱的司仪费用,得给主持人六成,我们才赚400元,所以我当时想着把这个钱省出来,也能增加点收入。”

  不错, 婚庆司仪的费用是节省了一些,但是因为张迪要现场主持婚礼,以往婚礼现场督导的工作却落在了他雇的一个店员头上, 但这个刚刚19岁的小伙子正处在毛手毛脚的年龄,几次婚礼现场督导都出现了纰漏。其中最严重的一次,他竟然把婚礼过程中给香槟塔倒酒用的大瓶香槟酒遗忘在门店,结果当张迪现场主持到这个环节时,香槟酒没了。最后,酒店方面紧急找来几瓶小香槟应急,才算过了关。事后,男方家长对着张迪一通抱怨,张迪赔着笑脸道歉了大半天,又给人打折500元钱才算了事。

  痛定思痛

  张迪说,现在回想起当初的这些创业细节, 也感觉自己像当初跟着他打工的那个19岁小伙子一样, 在创业舞台上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哪个地方起火,就扑向哪个地方,从来没有跳出来,认真理性地思考:为什么婚庆店不赚钱?怎么样合理分配任务才能让员工各司其职?本地婚庆市场到底缺少哪些有前景、有特色的服务?这些问题他好像每天都在思考,又好像什么都没认真思考过。 他把这种创业状态总结成是“想当然”。

  “就是对一个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前景认识,都是想当然地认为。这些想法其实与现实脱节很远,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判断,但我当时是不自知的。”张迪回忆说。

  创业激情即使如火一般炙热,也终究会被现实的苍凉冷却。 2014年年末, 门店租期到了之后,张迪觉得终于可以解脱了。他已经没有一分钱来支付下一年度的房租,而第二个孩子的出世,也让他输不起了……

  “正好我妈今年腿脚也出问题了, 没法给我们带孩子,媳妇又得上班,我就彻底回归家庭,当 ‘家庭妇男’带俩孩子,天天忙得团团转。” 张迪说。 与创业失败相比, 他认为,把孩子带好、安顿好,也算是另一种成功, 而且价值更大。 而在这种忙碌之中,张迪慢慢地沉淀自己,他还想着能二次创业。下一次他准备稳扎稳打,充分准备,目标项目是中小学课后辅导班,至于具体思路,还在前期市场调研中。

  “创业可能得两年后,闺女上幼儿园了,我再着手。 下一次, 一定不能再想当然了,一定要做好前期调研,一定要有自己的产品竞争力。” 张迪用三个 “一定” 来表达自己再次创业的决心,也是在反思自己创业失败的原因。虽然创业失败对于他这样一个已近不惑的男人来讲有点残酷,但是父亲、丈夫的责任感让他还会再一次选择创业,只不过这一次,他会多一些理性和谨慎,不再那么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