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就业创业
徐顺聪:温州如何打造人才创业创新高地
发表时间:2016-09-13 15:45 来源:捷点科技(瓯海) 浏览人数:

编者按:当前,温州正处于经济、城市、社会“三大转型”关键阶段,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温州正通过人才驱动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发展。那么,温州如何打造人才创业创新高地,让各类人才在温有所作为,且听温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徐顺聪怎么说——

温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徐顺聪

记者:听说去年温州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那么目前温州的就业情况怎么样,人社部门打通了哪些“经络”保障各类群体就业?

徐顺聪:温州的失业率低,这是一个好消息,说明温州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我们的市场主体复苏,创业创新活力得到激发。据工商部门提供的数据,今年1-7月,全市新设内资企业18182户,同比增幅19.30%;全市新设外资企业87户,同比增幅148.57%。这里不仅包含96%以上的民营企业,还包含不少科技创新成长型企业,这些多元化平台让来温的人才能有效施展才能。

就业是民生之根本,人社部门多管齐下保障各类群体就业:一是打通培训与就业的经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扶持培训机构发展,大力开展职业能力和创业培训。二是扶持来料加工产业,帮助困难人员就近就业。三是开展农村电商精准服务,组织专家送服务到村。四是兜底安置开发公益性岗位,给予生活困难的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和社保。五是搭建平台,加强家庭服务业。通过举行金牌能手大赛、创办“家政社”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召开家庭服务业工作现场推进会等,切实推进家政服务业跨越发展。

记者:以创业带动就业,温州做得怎么样?有人说,温州的创业大有“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势,对此您怎么看,人社部门将如何提高创业创新质量?

徐顺聪:温州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勇立潮头,一直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温州的创业教育开展较好,较早地实行创业计入学分制度,创业精英班等课程独具特色,高校创业人才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我们的民间创业氛围也很浓。每轮创业大赛都涌现出一批优秀创业项目,比如小乔智能跑步机,现在估值5亿元;三郎科技母婴健康项目,现在估值1亿元。我们的天使投资人、黑马会、氢创社等在创投界中独领风骚,各类众创空间有30多家,目前入驻项目团队300多个,还可吸纳1000多个项目团队入驻。

当然,创业呈燎原之势并不是说,只要投入就会“鲜花遍地”。创业有风险,我们允许试错,也要正视失败。作为政府部门,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方向、降低成本,提高创业创新质量。去年,我们在省内率先举办创业创新博览会,让创业项目进入社会视界。展会期间达成合作意向372项,合作意向资金3.98亿元,收获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各类创业项目提升和完善。今年年初,我们又推出了创业大赛、寻找创业英雄、开设创业讲坛、开展创业培训、发布创业地图、举办高峰论坛等2016温州创业就业工作十大举措(简称2016温州“创十条”),着力在氛围营造、技能提升、典型塑造等诸多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创业创新质量。

记者:人才是创业创新的核心,现有政策一般是对成果认定后才给予奖励,其实人才最需要扶持的是创业前期,我们如何减少“锦上添花”,增加“雪中送炭”?

徐顺聪:温州人才政策一直是走在前列的,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去年出台“人才新政十条”、“以情聚才十条”,以“双十条”为驱动,精准引才,科学选才。目前对人才、项目的引进中,我们的政策性奖励是从一个项目的开始、发展、完成,分阶段、有步骤地分期资助,最大限度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比如,为鼓励引进的海外人才在温创业,我们对引进国境外专家智力项目和留学人员创业资助等均做到了当年经申报、评审并给予及时兑现,其中留学人员创业资助对符合注册登记满3个月以上等条件的留学人员企业可申请创业前期费用补贴、启动资金补助和安家费用补贴等。又如,根据“温州市551人才工程”培养制度,对在学术、技术上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在帮助团队建设、经费资助、选派国内外进修等方面,温州均有相关措施。

温州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洽谈会

记者: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工匠精神的锻造。温州被誉为“百工之乡”,人社部门在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徐顺聪: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鼓励广大青年学子、企业职工弘扬工匠精神,走技能成才之路。市里也出台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并推出了“瓯越工匠”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技能人才培养。

家政能手大赛

我们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技师院校为载体,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养各类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今年全市各技工院校招生达3200多人。职业技能要在实训和竞赛中不断磨练和提升。这几年来,我们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涉及机电、烹饪、汽修、鞋艺、婚庆、快递等120多个比赛项目,带动5万多人在岗练兵。当然,日常实训基地也必不可少。目前,我们已建省级公共实训基地2个,市级公共实训基地10个,各类培训基地62个。

温州技师学院研发太阳能压缩垃圾

在传帮带过程中,我们选择部分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建成各级大师工作室121个,以师带徒培育一批“瓯越名匠”。我们每年开展紧缺工种调查,重点扶持支柱产业和紧缺工种人才培训,目标是到2018年底,争取培养高技能人才6万名,总量28万人。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尤建明 见习记者 林中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