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瓯海区面临技能人才总量提升难、高技能人才培育难、乡村居民增富创收难等“三难”问题。今年以来,瓯海区将劳动者技能提升作为解决用工结构性矛盾、促进一线工人创收增富的有效手段,加快推进技能人才与重点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新时代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致富之路,为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今年以来,该区新增技能人才1.66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含高级专项)6406人,同比增长133%、127%,新增人数均实现同比翻番。其中新增技师464人,数量超过过去三年总和。主要做法:
一、打造技能培训的基层主阵地,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凝聚“尊重技能、学习技能、提升技能”的广泛共识
针对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问题,创设“一体两翼”法广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指数”。一是以“镇街”为第一主体广泛发动。实施覆盖全域范围的“工匠人才”赶超发展行动,将职业技能提升工作任务细化至13个镇街,推动政策、资金和培训资源向基层聚焦,精准及时输送至基层社区和一线劳动者,促进基层群众实现培训就业,累计组织开展技能培训26435人次。二是“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两翼推进。一方面,统筹各培训机构力量,做好培训项目引导,架设桥梁使机构和镇街形成有效链接,为劳动者免费提供“菜单式”点单培训。另一方面,加速发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将行业龙头、区域优质企业优先作为发展对象,各试点企业根据需求,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实现在岗职工“应培尽培、持证上岗”,营造“人人学技能”的浓厚氛围。今年新增试点企业39家,企业自主认定技能等级人才2874人。
二、打造等级认定的行业主阵地,贴合产业发展需要,助推高技能人才“等级提升、素质提升、待遇提升”
针对等级认定难、薪酬增长难问题,搭建技能人才纵向晋级阶梯,促进本地特色产业转型发展,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质量指数”。一是立足特色产业引育高技能人才。瞄准瓯海八大传统行业头部企业,铺开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试点工作,实现服装、眼镜、锁具、鞋革、电气机械等八大传统行业全覆盖。重点聚焦鞋服产业工匠人才培育,面向15家鞋服试点企业开展多形式的服装制版师、鞋类设计师、缝纫工、制鞋工等工种高技能等级认定。目前,瓯海区已累计培育鞋服类技能人才3661人,其中高级工618人、技师254人。二是引导企业收入分配向技能人才倾斜。在全区所有试点企业建立职业技能等级津贴制度,对获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的职工给予一定的技能津贴。今年以来向170名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发放岗位津贴40.4万元,向91名技师等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发放人才引育奖励80.6万元,累计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补贴1462.89万元,同比增长99.8%。
三、打造乡村工匠的培育主阵地,建立技能帮扶机制,让技能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生力军、青年军”
针对乡村技能资源、培训资源匮乏、居民创收渠道狭窄的问题,以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工匠队伍的“共富指数”。一是山海协作,架起培训—就业“直通车”。深化瓯海-永嘉两地协作,打造“永嘉培训+瓯海就业”协同模式,联合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定制班”,将优秀学员直送瓯海企业“包就业”,如组织永嘉天勤培训开展母婴护理、保婴员、育婴师等技能培训376人次,创新实行“无负担体检”快速建档立卡,直连瓯海家政公司快速安排就业。二是数字赋能,架起培训—共富“立交桥”。以数字化改革为切入点,接续强化职业技能开发,首创以“1+1+1”形式将“基层党建+数字化改革+共同富裕”有机结合,开展“党员进党校、培训送基层”活动暨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培训工作,打造一批乡村就业创业示范带头人,探索技能提升助推共同富裕新路径。累计开展乡村合作创业带头人培训13期,实现全域190个村社851名村社干部全覆盖。(瓯海区人力社保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