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双建”引领 > 主题教育
【党史知识】温州党史③浙南革命血染的丰碑——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
发表时间:2021-04-01 10:51 来源:市人力社保局 浏览人数:

一、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浙南地区得到迅速传播。在谢文锦等人努力下,1924年12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在永嘉城区(温州)成立。此后,郑恻尘、李得钊、金贯真等30多人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红十三军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人才基础;1928年1月,中共永嘉县委成立,到1930年5月,永嘉县已有区委12个、支部125个、党员1200名,为红十三军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1929年,浙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连续79天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却愈加残暴,各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在党的领导下,浙南地区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以西楠溪地区最为激烈,为红十三军的建立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史实

1927年4月,永嘉云山寺起事,打响了浙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此后,爆发了武义暴动、永康暴动、黄岩西乡暴动、永嘉霞渡潭暴动、平阳山门暴动等十多次较大农民暴动。浙南地区爆发的大规模武装暴动引起了中共中央重视,1930年1月,中央指派金贯真赴浙南巡视,2月28日,金贯真巡视浙南后给党中央写了一份长达15000字的报告,建议在浙南组建红军。

1930年3月9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在永嘉县黄皮村成立,胡公冕任总指挥,这是红十三军的前身。3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致浙南的信》,决定组建红十三军。5月3日在永嘉五尺成立军部,5月9日在枫林勉园整编队伍,宣布红十三军正式成立,由金贯真任政委,胡公冕任军长,陈文杰任政治部主任。

红十三军成立以后,下辖三个团,斗争范围遍布温州、台州、金华等地。在中共中央提出的“赤化浙江”思想指导下,红十三军发动了大大小小100余场战斗,包括首战丽水、攻打平阳、攻克缙云、东征乌岩、拔除李茅十三地等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 

1932年5月,国民党地方当局在永嘉岩头东宗祠堂捕获杀害了包括雷高升、戴元谱等在内的20多名红军骨干,标志着红十三军主力部队的解体。红十三军主力部队解体后,中共中央对红十三军的重振工作非常重视,先后派严朴、潘心元、李超时到浙南地区负责重组红十三军,遗憾的是最终未能成功。

红十三军主力部队虽然已经解体,但其余部斗争却并未停止。红一团余部斗争坚持到1936年9月,叶廷鹏率领浙南红军游击队与红军挺进师在瑞安和平阳交界的葛藤湖会师,之后并肩作战。红二团余部斗争坚持到1938年12月12日,是红十三军坚持战斗时间最长的一个团。红三团余部浙西游击队于1935年11月与红军挺进师一部会师,并开辟了以金竹、黄弄坑为中心的一小块游击根据地。

三、意义

以金贯真、胡公冕等为代表的红十三军领导人在党的创立与大革命时期,以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到浙南地区开展工农革命工作,建立红十三军,求索社会进步人民解放道路,充分展现了“怀抱理想、敢为人先的求真精神”;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残酷镇压,红十三军纵横驰骋20余县,坚持斗争近3年,发动战斗百余次,1700多名党员和红军战士牺牲,营连以上指战员几乎全部捐躯,充分展现了“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在斗争过程中,红十三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推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主力部队斗争失利后,余部坚持斗争10余年,最后融入红军挺进师等革命队伍,开启新的战斗,直至浙南全境解放,充分展现了“为民奉献、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作为中央军委列入正式序列的全国14支红军之一的红十三军,是中央在全国集中红军力量、统一指挥红军的结果,更是土地革命时期浙江农民武装暴动最重要的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军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红十三军的浴血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核心区反动统治势力,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有力策应了中央苏区和红军长征,为后来红军挺进师的活动和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红十三军的革命斗争精神深深植入了温州人民的精神血脉,成为新时代温州人精神的红色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