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就业创业 > 就创服务
温州市就业创业管理服务中心创业指导科争创省级巾帼文明岗---科室履责
发表时间:2022-01-06 17:09 来源:市人力社保局 浏览人数:

锚定“人才引留”,贴心服务促就业

创业指导科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百万人才聚温州”战略部署,多维发力让人才引进来、留下来。一是政策红利促进就业。抓紧抓实各类就业创业政策,实施《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招引“510 计划”攻坚行动,推进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迭代升级,拟定新版《温州市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实施兑现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兑现。2021年,累计发放高校毕业生第3、4类就业补贴5657.96万、惠及1.55万人次;发放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682.2万元、惠及困难毕业生2274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2亿元、扶持创业3643人、带动就业13665人。为推动温州人才引育、初创发展提供了坚实助力。二是贴心帮扶服务就业。打造“重点群体快速就业援助”新机制。与第三方合作公司签订快速就业援助协议,率全省之先推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快速援助服务,通过就业精准帮扶,积极推进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借助数字化改革,依托“浙政钉”平台“数字就业重点群体帮扶”应用,创新重塑“平台应用+社区覆盖”帮扶场景,推动基层就业帮扶“神经末端”全贯通,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获得“不断电”反复帮扶,2021年提供就业见习998人,为我市10894位高校毕业生提供帮扶,帮扶率100%。

深耕平台搭建,突出创业提活力

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一是创业创新大会铸就亮点。自2015年起,温州每年举办创业创新博览会,作为创业指导科的重点工作,创博会工作贯穿整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走出浙江、走向全国”为路径,从最初的温州创业创新博览会到2020年首次冠名“长三角”,参展方从最初的只覆盖温州本土到现在的辐射半径延至长三角三省一市、福建、江西等地,升级成为具有长三角影响力的创业创新交流展示平台。2015-2020年,大会累计观展34.35万人次、达成合作意向2192项、签约金额18.17亿元,助推一批项目对接资本、走向市场,其中小乔智能跑步机项目产值已超亿元。大会先后荣获“2017年度中国十佳优秀展览会”、2018“改革开放40年•中国品牌展会金奖”、“2019年全国十佳展会”和“2020年度中国最具特色专业展会奖”。创业创新大会有效推进了温州乃至长三角及周边城市双创资源的深度融合,为加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做出了贡献。二是各类创业活动提升活力。每年举办“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温州选拔赛暨“奇思妙想浙江行”创业大赛温州选拔赛等多项创业赛事,近两年首创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与团市委等单位联合承办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创业大赛打造高含金量的人才项目培育扶持体系,在资金扶持、入驻园区、孵化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优质创业项目优厚扶持,帮助更多创业青年拓宽合作共赢“朋友圈”,闯出广阔新天地。与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经济科教频道续约就业创业桥栏目2年,结合职能、重点工作,制定丰富的全年栏目播出计划,2021年已播出8期。2021年,全市共举办创业大赛42场、创业讲坛8场、SYB师资培训班2期、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4期。三是孵化基地建设激发潜能。多年来创业指导科致力于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基地培育、认定、考核、扶持力度,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全市创业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实训基地),给予创园奖励,经考核园区工作绩效,给予每年最高3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目前,全市共有创业孵化基地29个,其中省级创业孵化基地7个、大学生创业园19个;累计入驻创业实体企业2775家,带动5.21万人就业。

坚持推陈出新,突出创新促转型

一是持续学习促内功锤炼。以学习型干部严格要求,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的原则,坚持每月科室集中学习(党小组青年理论小组照片),借用学习强国、《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平台进行碎片化学习,通过学习扎实掌握创业就业业务知识,全面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科学文化、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不断锤炼内功。二是创新举措促服务转型。为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解决原先申领补贴所需材料多、需多次申请的问题,我们根据群众需求,借助数字化改革和办件系统省级统筹的东风,实现了社保、信用信息等数据共享,补贴申领人无须再提交社保缴费明细、劳动合同等材料,只用首次网上申请,每半年系统自动取数、自动审核通过后分时段自动发放补贴直至补贴领取完,无须多次重复申请,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无感办理、跑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