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中国劳动保障报》以《年轻人接踵而“制”的就业新动向》为题,解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逃离”制造业转为“投身”制造业的现象,其中介绍了温州技师学院毕业生陈郑斌的职业选择,并点赞了温州技师学院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开展产教合作推动学生扎根制造业领域、实现高质量就业。
“现场来咨询的人很多,收到的简历数量超出我们的预期。我明显感受到年轻人对制造业企业的关注度在上升。”在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专场招聘会暨第27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秋季就业双选会上,广东坚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招聘副总监卢业政告诉记者,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这次招聘会上,今年公司的秋招亦是如此。
“我是学机械制造专业的,现在在瑞安市丰合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产品设计、制图、开发等工作。今年我还作为技术团队成员,参与了公司相关专利的申报,希望明年有机会评职称。”22岁的陈郑斌毕业于温州技师学院,在求职时,他毅然选择了制造业。
这样的选择并非个例。在刚过去的“金九银十”招聘季,制造业展现出强大的吸纳就业能力,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选择加入制造业行列。
从“逃离”到“投身”,
打开制造业就业新空间
曾经,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愿到制造业企业打工,一度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工资待遇较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枯燥乏味等因素,让一些年轻人选择“逃离”制造业。
然而,随着很多企业瞄准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正在逐渐摆脱“进厂打工”这类刻板印象,成为年轻人职场发展的新选择。
智联招聘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意愿持续提升,高端制造业尤其受到青睐。有8.1%的2023届毕业生期望来进入汽车生产、加工、制造行业,比去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智能制造招聘职位数同比增幅均在50%以上,选择进入制造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达到22.2%,职业院校毕业生比例达到25%。
让年轻人心动的,不仅是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给制造业带来的广阔发展前景,更有大家关心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
猎聘大数据显示,招聘人数最多的10个新赛道中,有8个招聘2023届毕业生平均年薪超过了15万元;“含金量”最高的智能制造AIGC、AI大模型3个赛道,招聘毕业生平均年薪分别为33.02万元、30.36万元、27.99万元。
对于技工院校毕业生而言,这趋势同样适用,不少技工院校相关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就业岗位逐渐向强技术性岗位靠拢,前往制造业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多。”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副院长解成联介绍,今年来学院招聘的制造业企业达57家,提供岗位超过2000个,毕业生初次就业待遇平均在每月4500元以上。
据盐城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师陈健介绍,近两年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毕业生人数呈上升态势。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干经济结构和产业政策的调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与此同时,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业的就业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加之盐城市制造业产业链逐步完善,近两年有更多的学生愿意选择本地制造业企业就业。”陈健说。
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省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等实体产业对技工院校毕业生的需求逐年扩大,同时也吸引更多毕业生投身制造业。全省各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招聘会火爆,很多专业的毕业生每人有 3-5个就业岗位可以选择,且专业对口率高。
今年,江苏省人社厅发布的江苏省技工院校就业质量白皮书显示,在职在岗的2022届技工院校毕业生中,50%以上服务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分别有超过10%和接近30%的毕业生供职于国家、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企业。
人才流动背后,
是产业的更迭与心态的变化
年轻人从“逃离”制造业转为“投身”制造业,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新趋势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引起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苏丽锋认为,在政策方面,我国持续推进制造业发展战略,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产业引导和投资不断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逐渐上升到了技术密集度更高的位置。逐渐融入了先进的数字技术、自动化系统和智能化设备的新型制造业,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平台。制造业的发展也越来越注重创新,对创新精神和变革意识的激励不断加强,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苏丽锋说。
解成联指出,地方政府重视制造业产业,尤其是高新制造业的发展。年轻人进入制造业就业待遇相比较其他行业有一定优势。同时社会认识逐渐理性,年轻人在选择专业时一般选择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如机械、机电类专业。
“制造业薪资待遇逐年提高,且职业晋升通道逐渐完善。政府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此外,制造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陈健表示,这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制造业吸引更多包括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内的年轻人,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年轻人求职心态更加务实,择业观念也更为多元。
陈郑斌表示,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对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招聘需求比较大,也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自己能把所学的一技之长跟工作结合,有助于未来深耕技能或技术领域。
“技工院校毕业生不仅能在制造业发挥专业所长,像华为、阿里四巴、京东等行业头部企业,旗下跟智能制造、技术服务相关的业务也很需要技工院校毕业生。我们帮助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平均每季度向相关企业输送毕业生2000余人。”阿里巴巴·新康众天猫养车全国校企合作项目负责人吴华清说。
让年轻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还需多方“培土育苗”
面对新的择业倾向和就业趋势,如何真正让年轻人从“逃离”制造业转为“扎根”制造业?显然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制造业的引才留才能力。
不少专家指出,制造业要用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年轻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制造业“变香”的真正原因。相关调研数据也显示,新兴制造业、智能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才是年轻人愿意“投身”的对象。
这也意味着,制造业“提质”面临更高要求,政府部门和企业需要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和投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其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才能让更多的制造业企业成为年轻人的择业目标。
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之一,不少技工院校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就业渠道畅通。盐城技师学院、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等都通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展毕业生跟踪服务等举措,促进学生在制造业领域实现高质量就业。
在民营经济和制造业发展迅速、亟需技术技能人才的温州,温州技师学院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11月29日下午,该学院举行产教合作集中签约仪式,与31家企业(园区)就开展校企合作签约,授牌共建31家产教合作基地,揭牌3家企业学院。据介绍,这些产教合作项目主要涉及财经与商贸类、鞋革与设计类等产业。
“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顺应产业发展需要,也要契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我们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开展了新康众天猫养车这个项目,并在网络安全、智能制造、新媒体等领域复制这一模式,将助力更多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吴华清告诉记者。
苏丽锋指出,要从技能匹配、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保障年轻人在制造业更好就业,实现年轻人与制造业双向奔卦。
他表示,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在劳动者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例如企业可以引入实习和学徒制度,帮助年轻人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技能匹配度,这是实现更好就业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构建有利于年轻人职业发展的人才评价体系,将技能认证、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发展机会联系起来,为从事一线生产的劳动者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年轻人的职业发展动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满意度。
“最后,还要通过创业基金、创新型企业孵化等方式,打通技术技能型人才创业通道,帮助年轻人在制造业领域中高质量创业。” 苏丽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