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2023年第三期人社青年论坛精彩继续,来自人社“青年干部调研团”的17名年轻干部登台展示“人才”主题的调研成果,聚焦人才队伍“塔尖”“塔身”“塔基”三个层次,从不同的切口提出引才留才用才的“锦囊妙计”。
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雷主持活动并讲话。他强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社年轻干部要努力增脚力、炼眼力、强脑力、健笔力,对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新鲜信息及时加以挖掘和提炼,对存在的问题、矛盾和困难如实加以反映,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真正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努力让调查研究成为提升自身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锤炼过程。
人才中心张纯聚焦市本级事业单位“双一流”人才留用开展调研,发现该群体具有返温就业意愿强烈、入职工作获得感强、对当下城市精神文娱生活满意度高等特点,但也存在工作待遇偏低、职场晋升发展困难等阻碍人才留温的因素。结合案例,针对性提出建立“双一流”人才留用培育激励机制、提升市本级事业单位薪资福利待遇、强化人才政策系统化宣传解读的建议。
办公室黄灿选取企业人事主管为调研对象,通过访谈交流、文献查询、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分析企业能够留住人的原因,并提出当前企业人事主管在人事管理方面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助推企业更好地留人留才:一是加强企业人事主管的人才服务能力;二是积极推广优秀企业的留才经验;三是持续强化企业自身的人才理念。
就创中心冯朝辉选取“在温高校教职工”为调研对象,通过采访谈话、调查数据、查阅资料等方式,总结温州在推动招才引智氛围浓厚、高校毕业生留温率提升、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广阔等方面取得的喜人成效,分析得出人才转认、享受时间、子女入学、住房距离等人才政策方面的难题,最后提出政策制定需要“宽度”、人才认定需要“温度”、学科打造需要“深度”、城市连接需要“粘度”等建议意见。 就创中心潘淑锦聚焦基层单位事业编制人员、基层单位事业人员群体,从访谈者的实际感受及诉求出发,结合案例分析总结当前职称评定及晋升中存在的五方面难点问题,针对性提出提升拓宽申报途径、设立单独赛道两方面建议。 就创中心郑迪以部分温籍优秀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通过访谈交流、文献查询等方式,了解温籍优秀毕业生遇到的人才引进待遇保障、E类人才认定标准、人才引进户籍等困惑,并针对性提出通过完善人才引入规划、落实落细人才待遇、突破引才地域限制三方面意见建议,助力青年人才在温就业。 就创中心张陈胜以青年科研人才为目标群体,选取浙江大学毕业留温开展科研工作的三位博士为调研对象,探究我市在科研人才支持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根据科研初期、中期和科研成果转化期三个时间段的不同特点,就如何更好地助力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出相关建议和举措。 考试院毛华清选取企业研发人才为调研对象,通过访谈交流、查询统计资料、在线数据分析等方式,分析温州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人才队伍构建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具体分析城市硬维度、城市软维度、人才自身需求三个层次对构建产业研发人才队伍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突出科技先行和产业规划先行;二是坚持城市整体维度提升,提升城市软实力和人才政策知晓度;三是既重视人才一般需求,又关注人才特殊需求,不断提升人才满意度。 社保中心张颖倩选择温籍普通大学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阐述温籍普通大学毕业生“被边缘化”的表现,分析这类群体的潜在优势,并提出拓展创业大赛赛道、建设人才创业矩阵、建立创业项目推介机制等建议,呼吁大家关注温籍普通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让温州“家燕”感受到家乡就业市场的勃勃生机,有路可走,有爱可言。 社保中心卢宣如聚焦留温发展的F类研究生学历青年人才,以人物访谈为主要形式展开调研,并就如何完善人才政策,集聚青年人才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从科学“引”,持续增强人才政策渗透力;二是合理“用”,强化全方位实践锻炼;三是用心“留”,吸纳人才聚集。 社保中心周素娜围绕“提升人才政策宣传水平、助力人才政策落地见效”工作,结合调研对象访谈结果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相关数据,分析当前我市人才政策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注重发挥宣传工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加强对高校毕业生人才政策宣传、加强与媒体合作、注重人才平台的服务优化、强化人事干部的政策“宣教员”作用等建议。 仲裁院叶帆围绕青年律师这一群体,采用调查问卷与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青年律师事业发展现状,找准青年律师群体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青年律师对我市人才政策的体验感受,以及对比省内其他城市的特色做法,提出进一步发挥法援制度作用实现低收入群体与青年律师群体双赢、增加保障性租房供给等对策建议。 仲裁院李乐以温州地区教师流失现象为切口,选取三个不同学段、不同年龄阶层教师,以电话访谈、问卷调查方式开展调研,从“环境角度”“政策角度”“用人单位角度”等方面分析优秀教师留住难问题,并针对性提出逐步完善人才政策、健全学校用工管理、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加强人才政策宣传等建议,让教师在温州“留得住”。 人才中心陈星杰以在温高校毕业生为调研对象,根据近年来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情况,总结分析出影响毕业生留温工作的三个重要因素,并提出要从优化人才政策、提升政策普惠性,推动产业升级、提供高新优质岗位,拓宽宣传范围、增强引才推力等3方面的建议,进一步提升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率。 人才中心陈宁静围绕我市面向全球招引高校毕业生“510+行动计划”十项组合政策,选择了4名温籍大专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城市优秀做法进行现状对比分析,分析大专毕业生的发展潜力,来温留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建议在政策受惠面、政策宣传语言、政策独特优势三方面持续发力,让温州成为大专毕业生的筑梦之地、圆梦之地。 信息中心王妍聚焦近三年毕业工作的温籍毕业生这一群体,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电话访谈等方式,了解其对温州人才政策的看法及建议,并通过横向对比其他地区的人才政策情况,提出进一步优化温州人才政策的建议,即采用多样化引才方式,吸引更多温州本土人才留温,使人才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到。 职介中心曹晓飞通过电话访谈、微信交流等方式调研在温在编青年、本地户籍应届生、企业一线职员、本地青年在外就业等各类群体就业情况,对5位调研对象就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在温普通青年在政策认知度、就业偏好性、就业心态等方面的特点,提出要重视普通青年就业与发展的具体需求,进一步助推温州人才梯队培养。 技评中心贾增益从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切入,选取3位不同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代表,阐述当前温州市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分析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技能等级评定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薪酬挂钩制度、加强对评价机构的监管、拓宽评价方式和范围等建议。
整场论坛新锐观点迭出,年轻干部充分碰撞智慧,为听众们献上了关于人才发展的思想盛宴。张雷高度评价这次人社青年“人才工作大调研”的成果,希望进一步整理成果加以转化,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不断把人社调研工作引向深入。
一要运用好“系列调研法”。做到调研系统化、组合化,坚持视角立体化、多维化,实现力量协同化、联动化,以“1+X”的调研模式,打造系列调研成果。
二要运用好“案例调研法”。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善于“解剖麻雀”,用好“显微镜”和“放大镜”,做到以小见大、举一反三。
三要运用好“比较调研法”。合理确定比照面和参照物,通过比较查摆自身工作的差距和不足,明确改进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达到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预期目的。
四要运用好“追踪调研法”。强化长期关注的定力和耐心,掌握长期纵向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调查对象长期不间断地调查,获得真知灼见。
张雷强调,大兴调查研究是人社推动主题教育“先学先查先干先改”活动的重要环节,每个“青年调研团”成员必须掌握新时代调查研究的“道与法”,在活动中锤炼党性、提升能力。
一是增脚力,始终保持深入基层、现场、群众的初心和热情。“不要躲在屋子里读亚里士多德,而要多坐公共汽车和地铁”。要用自己的双脚深入基层,用自己的双眼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双耳倾听民声,用自己的大脑感受时代的脉动。只有深入调研,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新对策。
二是炼眼力,切实提高登高望远、见微知著的能力。要站高处看,从全局的角度看问题。要向远处看,既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要从深处看,善于全方位、立体式观察,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是强脑力,始终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要注重系统性,在系统中把握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注重可行性,在考虑必要性的同时充分考虑可能性,理智地分析判断问题。要注重操作性,把“谋事”和“成事”有机结合起来,提出有价值的操作建议。
四是健笔力,努力进行最优质的表达。坚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味,努力使表达更准确、更鲜明、更新颖、更吸引人。充分考虑内容为谁生产、给谁消费,充分考虑“消费者”买不买账,消化吸收见不见效,努力使内容与形式达到“文质彬彬”的最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