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现将《2025年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温 州 市 教 育 局 温 州 市 科 学 技 术 局
温 州 市 农 业 农 村 局 温 州 市 商 务 局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共 青 团 温 州 市 委 员 会
2025年8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5年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
十大行动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温州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25〕20号)等文件精神,立足温州实际,进一步挖潜岗位、提升能力、优化服务,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创业,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学子市情体验”系列行动。围绕在温高校学生、意向来温青年、在外温籍学子三类对象,精心设计“诗画山水 温润之州”体验路线(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结合五马商圈、梧田老街等特色商街打造学子专属消费场景,推出青年美食市集、主题探店等特色活动,重点策划推广温州美食线路(责任单位:市商务局)。邀请海内外高校学子参与“高校学子温州行”活动,与“海外留学行前教育”“海归招聘会”等联动开展(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深化在温高校“十万学子看温州”实践计划,建立并动态更新“大学生考察资源库”,涵盖优质企业、高能级平台、创业孵化平台、跨境电商园区、未来农场等产业资源。各在温高校每学期组织“城市体验日”和“产业研学”活动,纳入学分管理,全年覆盖学子超5万人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团市委)。
二、“局长高校行·留温面对面”助航行动。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走进在温高校,举办“局长面对面”宣讲会、座谈会,聚焦部门职能,现场解答学生疑问,收集意见建议。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走进高校,推广实施“留温有理 县长有约”模式,结合县域特色推介本地就业创业环境和机遇。全年举办“局长面对面”“县长有约”等活动5场。归集各类就业创业政策,制作发放通俗易懂的“政策明白卡”,讲好在温优秀毕业生成长故事,擦亮“职业友好型城市”品牌。实施大学生留温就业促进计划,发布市情和就业政策宣讲课件包,做到“一班一宣讲”(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团市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就业引擎·万岗历练”实习见习促进行动。广泛动员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优质民营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发高质量实习、见习岗位。深化“家燕归巢 智汇温州”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返乡实践。依托“温州人才网”“瓯越好工作”“学子云”等平台提供岗位发布、简历投递等服务。对积极开发岗位并吸纳实习见习生的单位,及时足额落实见习补贴等政策,兑现好实习生活补贴。加强实习见习过程管理和权益保障。全年募集发布实习见习岗位1万个(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团市委)。大力推进现代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将其纳入学校管理体系,提升实习转化留温比例。系统梳理历年实习企业合作成效与学生反馈,建立动态更新的“优质实习企业资源库”(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经信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农村局、团市委)。
四、“职通未来”青年求职能力提升行动。在温高校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纳入必修或重要选修课程体系,确保每位学生每学期接受系统性指导课不少于10课时。加快建设专业化、职业化高校就业辅导员和专兼职就业指导老师队伍,力争2025届毕业生留温就业率不低于42%(责任单位:市教育局)。面向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开设“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内容涵盖职业规划、简历优化、面试技巧、形象礼仪、职场沟通、权益保障等。组织学员走进标杆企业参观学习、参与短期跟岗锻炼,直观了解职场环境和企业文化。为实训营优秀学员提供企业岗位内推或专场招聘会等精准匹配,并建立跟踪服务机制(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
五、加力岗位挖潜扩容行动。强化部门协同,压实岗位挖潜责任。围绕“5+5+N”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建设、城市有机更新、乡村振兴、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细化分解任务,推动岗位数量“能增尽增”,进度安排“能早尽早”。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高效精准兑现一次性扩岗补助、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等惠企稳岗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全年在重点行业、城乡基层等领域新增岗位9万个(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六、“访企拓岗”高校联络拓展行动。定期召开在温高校副书记双月例会,压实高校主体责任,各高校书记、校长带头,二级学院(系)领导班子、专业负责人全面参与,高频次、针对性走访用人单位,重点拓展专业匹配度高、发展前景好的市场化岗位。强化在外温籍大学生信息归集,通过“学子码”应用、查询高考录取系统、走访高中学校等方式,持续完善在外温籍大学生“数据库”。充分发挥“温籍学子联络站”等在外温籍学子联盟组织的作用,通过线上推送、线下宣讲等形式,不断加强在外温籍学生对温州就业政策的知晓度和对温州城市的认可度(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团市委)。
七、“来温州·创未来”高校引才招聘行动。精准服务“5+5+N”产业,线上线下举办本地人才交流活动350场。联动各县(市、区)举办“千企百校”人才对接会和“产才协同、双强汇聚”人力资源交流会等。迭代升级“5+5+N”产业引才地图,创新打造“一校一码”精品云端引才、“一县一业”产业特色引才等引才矩阵。市县联动赴北京、上海、江西等省市高校分产业开展全国巡回引才活动150场,全年招引大学生12万人。持续优化面向全球招引优秀硕博人才平台,实施“积分制”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我市重点企业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全年招引硕博人才3000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八、“技能照亮前程”行动。大力推行“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将考取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学分管理,支持学生掌握多种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全年取证1万人以上。支持高校备案设立技能人才评价机构,组织在校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切实为应届毕业生持相应职业技能证书毕业就业创造条件。在温州技师学院探索开展高校毕业生技师班培养试点(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跨境电商等领域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开展“招培评就”一体化改革试点,以技能培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商务局)。
九、“青创强城”创业扶持行动。加大在温高校“创新创业名师工作室”培育力度,建强创业导师队伍,为项目孵化、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指导。组织开展创业政策、大孵化器集群进校园活动,选树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全年培育名师工作室10个、选树典型人物20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入乡合作创业,探索推广洞头“海创空间”、泰顺“数字创客”等1+3+N(n)合作创业组织形式,建好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并发布赋能清单,培育现代“新农人”,引领带动乡村创业致富。强化高校内部创业孵化器建设与利用,擦亮“才创荟”活动品牌,积极举办大学生创业市集、大赛、沙龙等活动。刚性兑现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政策,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亿元(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团市委)。以温州国际云软件谷为样本,实施大孵化器集群“八个一”全产业链创业支持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
十、“万名学子·温暖护航”精准帮扶行动。组建由人社干部、企业HR、优秀校友、职业指导师等构成的帮扶团,对在温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全覆盖帮扶,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原则,为每名帮扶对象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就业培训或见习服务。全年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万名。重点围绕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高校毕业生,以及长期未就业毕业生,建立实名制帮扶台账(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要求。要强化协同联动,凝聚工作合力,人力社保部门要加强政策统筹、任务分解、督促落实和就业服务,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平台建设;教育部门要指导高校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主体责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牵头建立“优质实习企业资源库”,着力提升留温率;经信、科技、农业农村部门分别负责动态更新“大学生考察资源库”中的优质企业(“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创新创业空间(高能级平台、创业孵化平台等)和优质农业农村项目(未来农场、和美乡村等)信息,重点保障“5+5+N”产业相关优质资源供给;商务、文旅部门要持续优化推出城市体验路线,重点打造特色美食体验线路;团委组织实施好“十万学子看温州”等品牌活动,协同做好学子城市体验、实习实践等工作。